北京师范大学行为健康研究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施科学专栏

实施科学的发展历程及理论框架

发布时间:2017-05-16 浏览次数:
 
     一、实施科学的发展历程
Chambers(2012)认为,实施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5个阶段:(1)懵懂期(1990年之前):这个阶段联结实验室和实践的研究以验证干预方案有效性为目的,关注的最终结果是发表论文、会议展示等;没有以实施、传播为目的的研究。(2)沉思期(1990年到2000年):随着循证医学和循证公共健康的兴起,英国研究者最先开始思考如何在特定的实践环境中实施科学研究的发现,很多会议、报告等开始讨论实施研究及其传播。(3)准备期(2000年到2003年):人们开始认识到实践环境的差异影响着干预方法有效得实施和传播,进而研究如何应对这些影响。这几年中,虽然部分研究者还犹豫是否投入这一新的领域,但很多相关的研究思想产生了。(4)行动期(2003年到2012年):这10年间,健康领域实施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快速提升,实施研究的理论框架被提出,关键要素的测量指标被开发出来,还出现了很多基于实施研究理念的实证研究。《实施科学》杂志也在此期间开始出版。(5)维护期(2012年之后):虽然实施研究得到了较多的认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仍然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在发展的历程中还面临很多质疑和挑战。可见,实施研究是健康领域的一个新事物,距离学科领域的成熟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其完善和发展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更可靠的研究方法和有效的测量指标。
二、实施科学的理论框架
对于实施研究而言,首要的问题是回答“为什么一项新的循证干预方法在某一环境中能够推广,却在另一个环境中难以推广?”在缺乏理论框架指导时,研究者往往只能发现某一特定环境下影响实施研究的因素,难以使研究发现一般化。因此,无论是研究者、决策者都期待能有比较完整的实施研究理论的出现(Kirk, 2015)。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就开始提出实施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思考。比如,Bammer(2005)年提出,应该建立整合与实施科学这一专业领域,包括3个重要的支撑要素:系统思维、参与方法、知识管理和交换。2009年, Damschroder等人对已有的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实施研究的整合理论框架(A Consolidated Framework for Implementation Research)。该理论框架认为,实施研究有5个关键部分:干预方法/方案、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实施过程中的个人因素、实施流程或程序。
(一)干预方案。指针对特定的实施环境制定的干预方案。如果干预方法没有经过适应性的改良,通常会受到抵制,适应性较低。干预方案的以下特征会影响其实施:(1)干预方案的来源(来自内部还是外部)及合法性。(2)有关干预方案的质量和有效性的证据。(3)与同类方案相比具有的优势。(4)方案的可改良性,即方案能够根据本土需求进行改良、修订和再创新的程度。(5)可试用性,就是在组织内部小规模检验干预方案的过程。(6)复杂性或实施的困难程度,主要反映在持续的时间、范围、颠覆性程度、对日常中心工作的改变、实施需要的步骤多少等。(7)设计质量、组合方式和呈现方式的优劣,干预方案不同模块之间的组合方式、呈现顺序等。
(二)外部环境。包括(1)患者的需求资源。(2)同行压力,如果有竞争者已经或正在采用新的方案,也会对其他组织形成压力促使去实施该方案。(3)外部政策和激励,诸如外部政策法规的强制要求、推荐或指导,绩效评估要求等。(3)组织的开放程度,一个高度开放、国际化并与外部有密切联系的组织更可能快速的实施新的方案。
(三)内部环境。包括(1)组织的结构特征,如组织的社会架构、成熟度和规模。Damanpour (1991)研究发现,组织中的单位或部门数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知识结构的多样性,稳定的组织团队有利于新干预方案的成功实施。(2)社会网络与内部沟通,指组织内部社会关系和正式、非正式沟通的质量和特征;建立良好的内部关系有助于干预方案的实施。(3)组织文化和氛围,这包括了组织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基本假定;积极的实施研究氛围包括了6个成分:变革的张力,竞争力,相对优势,组织激励或回报,目标与反馈,学习气氛。
(四)个体因素。包括个人关于干预方案的知识和信念、自我效能感、在采用新干预方案中所处的阶段、对组织的认同感。个人关于干预方案的知识和信念是指与干预方案有关的个人态度、价值判断,对干预方法的熟悉程度等。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实施新方法的能力的认识,高自我效能的人更可能去采用新方案。在采用新干预方案中所处的阶段指个人在达到熟练地、持续地采用新方案的过程中所处的位置;Prochaska (1997)把这一过程分为懵懂期、沉思期、准备期、行动期和保持期。对组织的认同感包括了个人对组织的认识、对组织与个人关系的感知和对组织的承诺。
(五)实施程序。包括4个基本要素:计划、汇聚、执行、评估与反思。计划指对实施新干预方法的行动方式、方法的预先设计,其目标是设计一连串的行动以推动干预方案的有效实施。汇聚指通过社会营销、教育培训、榜样示范等策略吸引恰当的社会力量参与实施过程。执行即根据预定计划去完成实施过程的行动。执行的质量可以从实施者的忠诚度、实施强度、任务完成的及时性、重要相关者参与度等方面来评价。评估与反思,包括了对实施过程的质性和量化反馈,实施者个人和团队对干预方法和实施过程的反馈(比如个人的体会、建议等);它应该贯穿于实施的全过程。
目前,实施科学刚刚兴起,研究者对其中的很多问题还未触及,对其理论探索刚刚开始。这对愿意投入其中的研究者而言,既是巨大的挑战又是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屈智勇,郭帅,张维军,李梦园,袁嘉祺,王晓华.实施科学对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2期:p29-36.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邮箱: cbh@bnu.edu.cn